|
首获特等奖 重回发起高校行列
总分首列重庆第一
■ ■ ■
创意青春,创享未来。11月16日至20日,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广东工业大学举行。学校入围全国决赛的6件作品全部获奖,其中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学校以220分的历史最高总分首列重庆高校第一,4年后(两届)重回“挑战杯”发起高校行列。在本届比赛中,学校首获特等奖,也是重庆市唯一一项特等奖,入围决赛的6件作品指导教师均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学校蝉联优秀组织奖。
关于“挑战杯”
▼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国内著名大学、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是展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水平最权威的竞赛平台,被誉为当代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自1989年首届竞赛举办以来,每2年举办一届,已先后举办14届。本届“挑战杯”吸引了全国2000多所高校200多万大学生直接参与,共有528所高校的1569件作品入围全国赛,经过网评、会评等环节,来自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318所高校的783件作品进入全国终审决赛。最终经过封闭评审、公开答辩、现场问询等环节,评选出特等奖38项,一等奖124项,二等奖318项,三等奖759项。
获奖作品情况
▼
学校自2014年3月开始筹备本届“挑战杯”竞赛,历时近两年。从参加“含弘杯”校赛的34个学院(部)的268件作品中遴选出17件作品,经重庆市赛的评审、答辩、路演等环节层层评选,荣获市赛特等奖的6件作品最终入围全国终审决赛。其中:
特等奖 教育学部和数学与统计学院
《初中生课业负担指标模型的构建与应用—基于典型个案的实证研究》
指导教师:张辉蓉、朱德全、杨欣、孙楚航、宋乃庆
作者:宋佳欣、汪洋、林玥茹、龙芸、方晨阳、陆煜锌、罗浩准
二等奖 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枢纽与协同: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研究—基于重庆市共青团创办2143所城乡市民学校的实践调查》
指导教师:周永康、田阡
作者:谢金男、杜轶一、胡宇航、吴琪、方敏、陈雪
三等奖 心理学部
《大学生网络消极信息“病毒式”传递不能任性—基于实证的心理干预研究》
指导教师:赵永萍
作者:陈元术、陆星月、谌燕、龙杰、胡蓉
三等奖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网络在线可重构的工业安全监控系统》
指导教师:赵亦欣
作者:苏顺、彭志超、田铸
三等奖 生命科学学院
《蛋白拆分技术在转基因作物生物安全控制中的应用》
指导教师:罗克明
作者:李嘉蕙、李俊姝、程鸿敏、杨帆、何云秋
三等奖 化学化工学院
《基于DNA分子步行器的“关-开”型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的研究—用于心肌肌钙蛋白I的高灵敏检测》
指导教师:袁若
作者:徐子棋、李季阳、董永旺、张琪其
从“含弘杯”到“挑战杯”
▼
本届“挑战杯”竞赛优异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校的高度重视、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部)的鼎力支持、各参赛师生的辛勤付出以及各级团组织的团结拼搏和扎实积淀。学校高度重视,将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工作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写入《西南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学校领导多次听取“挑战杯”工作汇报,亲自部署和指导“挑战杯”竞赛组织筹备工作。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部)对“挑战杯”竞赛活动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支持。参赛师生在历时近两年的“挑战杯”之路上,辛勤耕耘、团结协作,历经校赛、市赛和国赛,高水平的完成了选题、调研、实验、论文撰写、答辩、问询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展现了较高水准的创新素养和学术品格。正是这种上下联动、协同配合的工作合力推动了学校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营造了创新进取、青春向上的文化氛围,为本届“挑战杯”竞赛取得优异成绩提供了坚实基础。
学校共青团坚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主动融入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大局,立足常态,以赛促建,扎实推进以“挑战杯”竞赛为重点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一是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学校共青团组织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四个平台”,积极培育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打造组织平台,发挥学生创新创业联盟、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的聚集共享效应,扎实开展创新创业自我教育与服务。打造学习平台,邀请知名学者、创业导师和创业校友做客“创道讲堂”,讲授创新创业故事,传播创新创业之道。打造交流分享平台,分类分层开展“青春派”创新创业沙龙。打造遴选培育平台,按照全国“挑战杯”竞赛模式,创办“含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含弘杯”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两个大赛被喻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双子星”,“含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于2008年创办,每2年一届,已成功举办4届,形成了校级决赛示范引领、院级初赛着眼群众性和普及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助力推动的良好格局,已累计有16800人次参、3680件作品参加“含弘杯”竞赛;学校于今年4月份启动首届“含弘杯”创新创业大赛,旨在积极选树创新创业典型,孵化创新创业团队,培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客文化。
二是坚持协同整合、交融渗透。发挥枢纽和协同优势,积极整合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各学院(部)和上级团组织等校内外资源,用好金融机构、社会组织、龙头企业的资金、信息和市场资源支撑,努力形成共同关心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工作合力。着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与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等工作交融渗透,增强工作开放性和外延张力。积极探索“挑战杯”竞赛作品的多学科组队和跨学科培育,推动协同创新。
三是把准竞赛导向和作品培育规律。学校团委对历届“挑战杯”优秀作品按类别进行深入研究,总结竞赛导向和作品培育规律。学校入围全国决赛的6件作品共同体现了选题的顶天立地,研究过程的实践体认,研究结果的经世致用。
“挑战杯”竞赛期间,学校团委组织了入围全国赛作品所在学院(部)的7位党委副书记以及学校21名团干部现场观摩了“挑战杯”赛事,并与华南师范大学团委、中山大学团委进行了工作交流。
■ ■ ■
如果不努力 就什么都做不到
抱着希望 怀着期待 有一天创造奇迹的
一定就会是我们自己
挑战杯虽然结束
但学校支持创新创业的力度不会减弱
同学们投身创新创业的热诚不会停歇
在此向所有获奖师生表示真诚的祝贺
也为我校取得的光辉成就自豪鼓掌
点赞转发 支持西大
欲了解更多“含弘杯”、“挑战杯”动态
敬请关注@青春西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