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
最新消息:网盘下载利器JDownloader--|--热点资讯--|--站务--|--投诉建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术媒体)《写作》杂志:

[复制链接]

103

主题

164

帖子

76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6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9-11 16:38: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注:这是第11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谢筱婷老师的课堂实录。经组委会推荐,发表在中国写作学会会刊,中国写作学科核心期刊《写作》杂志2016然后第8期上。

闲庭信步
——文化作文标杆课
重庆市大足二中 谢篠婷

  教师简介
   谢筱婷,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重庆散文学会会员,大足语言文字工作先进个人。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16年来,先后获得国家、市、县级奖项6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散文、诗歌不计。第九届、第十一届连续演绎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作文标杆课,多次到各地上文化作文示范课。爱好散文创作,写作上的爱好促使她从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成长为市级骨干教师。“师爱,是教育的灵魂。”“阅读和写作是给学生奠定生命底色的工程”是她坚守的教育信念。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她幸福地带领孩子们一起追逐太阳。

  教师照片

  课堂实录
  第一环节 导入新课
  一、解题引入
  师:老师今天的讲课叫“闲庭信步”,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个“闲”字。同学们,假如你有一大把的时间,又有一点闲钱,你会用来做什么?
  生:(异口同声)旅游!
  师:下面我采访6位同学。
  生1:旅游。
  生2:买东西吃。
  生3:旅游。
  生4:旅游。
  生5:旅游。
  生6:开个花店。
  师:鉴于今天旅游的呼声比较高,下面我们不妨在音乐中来一番畅游。

  第二环节 挥毫泼墨·任行思绪,激扬文字
  二、引导学生想象品味
  师:(指着PPT)我们来读一下“景致壹——挥毫泼墨”中的文字。
  (生读)
  师:在音乐当中,我们可以去任何想去之地,想象可以让我们见任何想见之景,山川河流、花鸟虫鱼、松梅菊兰,山川万物皆在你的想象世界里。生活可以束缚我们的行动,去永远无法限制我们的思维。所以,今天,在这首曲子当中,同学们想去何处,想见何景,都可以写在你的“导学案”上。让我们在音乐当中开始。
  (放音乐,学生写作,教师巡回视察学生写作情况,约3分钟)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觉,我们对音乐丰富的感受,仿佛用一些词汇不能表达,那么,想点办法好不好?现在,我们进入第二季。请看(PPT)“景致贰——峰峦如聚”。
  (生读)

  第三环节 峰峦如聚 ·重叠成势,列锦如秀
  师:山峰重叠起来很有美感,在词汇当中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来看一下列锦(修辞手法)。列锦就是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的修辞手法)。我们以诗词为证——
  生:(齐读)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师:这6个词语,写出了残月高悬,雄鸡清声;客舍青青,思归心切的客人早早地起来赶路,谁料板桥横渡,冷霜冽冽,一行足印。不着一闲词,尽得“早”之风流韵味。(PPT)
  生:(齐读)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师:这里仍然是6个名词,就写出在大雪纷飞的夜里,乘船强渡瓜洲,在秋风瑟瑟的大散关,骑马挥刀与敌军厮杀。语言凝练、意境相当之开阔。我们再看下一句——
  生:(齐读)杨柳岸,晓风残月。
  师:最后这3个名词——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加以“晓风、残月”色调上清新、凄婉的形象使人获得空间广阔、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形成朦胧深远又神秘的艺术境界。
  师:不仅如此,时光更迭,文学发展,在现代文学尤其是散文创作中,列的不仅仅是名词,更多见的是借动词、形容词进行排列,借以提升文字的表现力和张力。我们来以散文为证,这是黄辉的《渐行渐远的村庄》中的开篇的一段,作者借茅草、镰刀、乌鸦和月亮,以及瓦、砖、寒烟、大树的排列,聊聊简笔,浓浓乡村意味,着墨不多,却色调清淡、高远,境界全出。
  师:我们再来以散文为证读一下这个句子——
  生:(齐读)譬如一条大河,下游一定从容、平静、豁达,但在它形成之初,却是由千万条小溪翻腾、倾注、汇集在一起的。
  师:这是苏童《河流断想》中的句子,我们来看一看,连用三个形容词——从容、平静、豁达,将大河西归的气概、情态、性格充分的展现出来。连用三个动词——翻腾、倾注、汇集,将上游小溪的一路而来,行而至远的动态过程纷呈于前,高度凝练,极富动感。
  师:我们再来看一下余秋雨《论君子与小人》当中的这个句子。
  生:(齐读)天底下有多少奋发有为之士,都在追求完美、充实、清白、聪明、雄辩,但庄子给他们泼冷水了,说明这每一个目标都无法以纯粹的方式达到。
  师:你们看,连续用了五个形容词,从五个角度来解释君子之风,所求之道,言简而义丰,来人寻味。虽然说大师之作,我们觉得很困难,但是我们来看一下简单的过程,叶落的过程。假如我们来操作一下的话……本来就是枝桠上的一片黄叶落了下来,我们这样来写(出示PPT枝丫上那片憔悴、残损、浑身皱纹的黄叶,在秋风中轻叹一声,旋转而下、飘飘摇摇、陨落消逝在一片沉寂里。)是不是要有意味得多?明白怎么回事了吗?你看,老师把刚才在音乐当中所感的词汇略加梳理,写出了这么几句文字。
  (出示PPT红枫,古桐,秋松,烈烈于冬,剪剪御风。草原,大漠,绿野,苍苍于世,莽莽于众。深林,在华夏的原野上萌翠,衍生,兴盛。奇峰,在无极的天地间汇聚,罗叠,耸矗。鸿鹄,举翼振翅,远影渐渺,依云而去,绵远,轻盈,逍遥。闲鹤,漫漫无意,独游竹影,凌翔云峰,高渺,潇洒,绝傲。)
  师:老师在写这几个句子时,在写深林、鸿鹄、闲鹤时,用了几个形容词的叠加,在写奇峰时,用了几个动词的叠加。下面,请你选择刚才在音乐中的所见所感之词,采用名词叠加,或动词叠加的方式,写出四个或更多的完整的句子。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约7分钟)
  师:下面请每组同学讨论,看谁写得最多写的最好。(1分钟)
  师:下面请2组同学把写得最好的展示给大家:
  生1展示,老师点评
  生2展示(未写完),老师点评、鼓励

  第四环节 大道无极·无中生有,过往来去
  师:接下来,我们进入“景致叁——无中生有”。在古典诗词当中,在佛家境界当中,在老子之道中,都强调“无”“空”“虚”的境界。无,方可生有;空,方可成境;虚,方可得道。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读一下——
  生:(齐读)无,名天地之始。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天地开始时时的状态就是一种“无”的状态。如果移到我们写作中的话,(会怎样呢?)我们看一下这句话(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我觉得有点意思,无人,无鸟,无声,才有了孤独,有了寂寞,有了傲骨。我们再看看《二十四诗品•雄浑》中这一句:“超以象外,得其中环;持之非强,来之无穷。”说雄浑这一境界之到来,因无穷而边际无限,大小无限,思维有多辽阔,境界就有多博大,这种豪壮的境界,用任何“有”都无法形容。当然,正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花千骨》,大家看了吧?花千骨临终的时候说了一句遗言:“白子画,我以神的名义诅咒你:今生今世,永生永世,不老不死,不伤不灭!”还有什么样的祝福,比这样的诅咒更深情,更痴迷呢?咱们看看,这种“无中生有”要以什么去领起我们的文字?用“无”“不”“没有”去领起。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过往来去”,“过往来去”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在行文过程中,把时间往过去或未来进行推移,就能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拉伸文字的历史深度和厚度。我们来看一下李汉荣的《沿河流行走》中这样一个句子——
  生:(齐读)谁都陪伴过他,谁都很快离开了他。石头陪他一程,很快变成沙粒;鸟陪他一程,很快变成幻影;人陪他一程,很快变成传说。
  师:这种时间上的迅速后移,造成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河流的永恒和人世的短暂。仍然是这一篇文章的句子——我根本不能想象,一个老人白发后面积压了多少霜雪;我根本不能想象,一条河流的身体里埋葬着多少世纪的闪电。所以,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进行“过往来去”:一枚琥珀错过了多少星垂日起,一片树叶里深藏了多少春天的风雨,一截断戟上磨灭了多少英雄的理想。明白了吗?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老师把刚才我写的那一句话再加上了一些东西,变成了这样一段文字:
  (PPT)红枫,古桐,秋松,烈烈于冬,剪剪御风,无声无息,无休无憩。草原,大漠,绿野,苍苍于世,莽莽于众,无涯无际,无往无踪。深林,在华夏的原野上萌翠,衍生,兴盛,历冬不死,经霜不灭。奇峰,在无极的天地间汇聚,罗叠,耸矗,千年不逝,万古不凋。鸿鹄,举翼振翅,远影渐渺,依云而去,绵远,轻盈,逍遥,残羽不存,踪迹难觅。闲鹤,漫漫无意,独游竹影,凌翔云峰,高渺,潇洒,绝傲,世俗不存,碌碌难寻。
  师:老师加上了一些东西,加了一个“无中生有”,加了一个“过往来去”。你仍然不要去看,要束缚你的思维。现在,请你用“无中生有”或者“过往来去”的方式去写你的文章。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约7分钟)
  师:大家写得差不多了,下面各组互相看看,看哪些同学写得更好一些,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一组一组的来。
  组1展示(掌声)。
  师评:这是一篇多没有战斗力的作品。(生笑)
  组2展示(掌声)。
  师评:她把这种“无中生有”的状态写得特别好,因为任何自然之景都到达不了我们想象的世界。
  组3展示(掌声)。
  师评:象庄子的《逍遥游》一般,音乐给了他一个放飞思绪的载体。
  组4展示(掌声)。
  师评:天地之间有大美之景啊!(掌声)
  组5展示(掌声)。
  师评:很有意思。把冬和春交接的状态,写得惟妙惟肖!
  组6展示(掌声)。
  师评:从我们现在穿越到了古代,非常有味道,有书生气。(生笑)

  三、作结归纳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这节课源于音乐,但不止于音乐。看起来我们的作品闲于庸常,但希望同学们不溺于庸常。假如我们的高考作文以“文化”为话题,那老师先前的那篇文章,就变成了这样——
  (PPT)(生齐读)浩浩天穹,茫茫宇宙,朗朗乾坤,文化浸染着红枫,古桐,秋松,烈烈于冬,剪剪御风,无声无息,无休无憩。文化席卷过草原,大漠,绿野,苍苍于世,莽莽于众,无涯无际,无往无踪。文化似深林,在华夏的原野上萌翠,衍生,兴盛,历冬不死,经霜不灭。文化似奇峰,在无极的天地间汇聚,罗叠,耸矗,千年不逝,万古不凋。不愿举目见鸿鹄,举翼振翅,远影渐渺,依云而去,绵远,轻盈,逍遥,残羽不存,踪迹难觅。更不愿见闲鹤,漫漫无意,独游竹影,凌翔云峰,高渺,潇洒,绝傲,世俗不存,碌碌难寻。
  坚守文化,点一盏文化的心灯,在晨曦中笃守前行!
  师:诸君以为音乐可以入文否?
  生:可以。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辛苦了!下课!

  专家点评
无中生有显魅力
——简评文化作文课《闲庭信步》
重庆市璧山中学 谭功云
  2015年12月3-4日,全国文化作文大赛暨文化课堂大赛在重庆市璧山中学举行,来自重庆市大足二中谢篠婷老师为璧山中学高2017级25班的学生上了一堂文化作文标杆课《闲庭信步》。
  谢篠婷老师在引入课堂之后,分三个环节,引导学生由音乐感悟到挥毫泼墨——呈现文字,再到峰峦如聚——排列词语、组织句子,最后无中生有——提升文句的境界,一步一步,让学生写出优美的文句。纵观课堂,师生间配合默契,课堂气氛和谐。老师的指导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最后环节6个学习小组学生的精彩展示,更是对老师教学成果的肯定和褒奖。
  本次课堂最为亮丽的景致是谢老师引导学生写作的第三环节——“无中生有”和“过往来去”结合,把时间往过去或未来进行推移,就能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拉伸文字的历史深度和厚度,增加文句的张力。这一环节通过对写作大家李汉荣的《沿河流行走》的句子、《花千骨》中的台词以及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等诗句的分析,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了“无中生有”和“过往去来”两种手法结合所产生的艺术魅力,而后面学生的精彩展示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然,白璧微瑕。此课如能在最后对此次的指导过程作一个简要的总结(可用PPT呈现),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流程,让学生从具体形象的感受中有所提升,那将再好不过。

——————————————————————————
  “文化作文”公众号:whzw99999

  一、“文化作文”终极理想
  提倡文化教学,打造文化课堂,
  建设文化校园,传承文化血脉,
  养育文化人格,抒写文化作文,
  尊重文化个性,创建文化中国。
  在全球文化背景下实现跨文化思辨与融合及创造,复兴中华文化,丰富人类文明。

  二、“文化作文”十大追求 
  浑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
  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
  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
  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
  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

  三、“文化教学”十大目标 
  培养文化的意识,拥有文化的良知,
  探索文化的轨迹,传承文化的精神,
  肩负文化的责任,维护文化的秩序,
  净化文化的生态,养育文化的人格,
  重建文化的经典,迎接文化的振兴。

  四、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题词名人及内容
  1、挖掘课堂文化元素,培养学生文化人格!——祝“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研究与实践,青竹吐翠——节节高!
  ——刘堂江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未来教育家》杂志总编、教育部新闻宣传专家顾问组成员
  2、传文明火,植文化根,铸华夏魂,圆中国梦。
   ——郭永福 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顾问编审
  3、文化为根,教育之本。文化作文,大有可为;文化教学,前程似锦!
  ——韩其洲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所长、副编审
  4、文化教学,促进中国教学文化的发展。
  ——郝志军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主任
  5、文化承载了种族的精神密码,通过“文化作文”可建起学生传承和创新文化的操作平台。熟悉人类文化积淀,细心体验,辨别真伪,自主选择,确立认同,为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系统打下坚实基础。我以为,这是“文化作文”前瞻性的追求之一。
  ——储朝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
  6、文化现场的生动性、文化历史的厚重性、文化生活的新颖性、文化思辨的深刻性、文化基因的恒久性,让学生获取高分的同时,还拥有了一张与世界对话的文化名片。
  ——程方平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7、将文化RNR解压释放,经过积累内化,给学生的灵魂内置正版文化软件,随时还原中国文化现场,并将这种文化熏染的人格力量,通过文字抒发呈现,这就是“文化作文”。
  ——蒋 峰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编审
  8、“文化作文”,有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值得教育界思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是教育改革的一种积极探索。做文化型教师,培养文化型学生,宏扬祖国文化。
  ——孔庆东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9、让“文化作文”走进中学语文课堂!
  ——莫怀戚 著名作家、原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10、文化作文,大气做人。文化教学,学究天人。
   ——潘庆玉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高考改革方案起草者
  11、欣承文化任,谨修自我心。--观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有感。
  ——丁念金 上海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与咨询中心研究员,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12、文化教学是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的一次民族文化的觉醒和突围。
  ——刘加民  中国文联研究员
  13、文化作文,文化崛起!
  ——李彦宏 书法家、《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版主编
  14、做文化的继承者与开创者,在青春给生命奠基的时刻,不缺席文化献给人生的精神盛宴,做文化创新型人才。
  ——赫学颖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副总编
  15、“文化作文”及其教学是一场触及中国教育根脉的改革,它让学生的灵魂与民族的文化一同站立起来了,这样一种站立的姿势,是从这一刻开始的。
  ——张 迅 《作文素材》主编
  16、着力于熏陶学生的文化人格与文化良知,把文化的衔接与修补放在课堂来进行,这标志着教育的文化自觉时代来临。
  ——唐 彬     原《高考金刊》《中考金刊》主编
  17、文化教学,让我们有理由坚信:千年后回眸,我们的目光会时时驻足在今天,感恩它开启了一个教育振兴的时代。
  ——张 颖 原《时文鲜读》副主编
  18、“文化作文”,带领当代中小学生进入中国文化现场,感受不同时期民族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左瑞林 原西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南开中学研究员
  19、给中学生的成长铺上一层文化的底色,再没有比这更有用的东西了。教学中我坚持用“文化作文”来提高学生的分数与素质。“文化作文”对中国教育的贡献我以为历史老人的评价也许更高。
  ——王 君 清华大学附中特级教师
  20、“文化作文”一直是我的教学追求。我认为“传承人类优秀文化,实现跨文化思辨与融合之‘文化作文’全球总决赛”这一行为本身,已经对“文化作文”作出了最好评价。
  ——杨忠信 河北衡水中学语文教研组长

  五、文化作文课题研究QQ群号:26639450
    文化作文大赛交流QQ群号:237040266
    文化教学研究中心获奖选手讲座每周六晚上8:00准时开讲,QQ群号:363155554

  六、第12届北京第一总决赛场:热烈祝贺第12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第一总决赛场首都北京圆满落幕,重庆二外邹璐蓼(指导老师王昌田)荣获特等奖,获得由《万象国学》杂志提供的5000元资金。重庆珊瑚中学甘津榕(指导老师王霞)、董源源(指导老师胡扬),重庆第11中黄靖雯(指导老师罗翔),江苏公道中学徐溪泽(指导老师房娅),吉林前郭五中李师秀(指导老师刘万春)并列荣获特等奖,分享由《万象国学》杂志提供的10000元奖金,每人各得2000元。
  七、第12届重庆第二总决赛场:热烈祝贺第12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第二总决赛场陪都重庆圆满落幕,广东阳江一中陈俊璋(指导老师张惠琳)和重庆珊瑚中学罗晗菲(指导老师沈晓玲)并列荣获特等奖,分享由《万象国学》杂志提供的5000元奖金,每人各得2500元。

  八、第12届教师优质课大赛:热烈祝贺第12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于12月7、8、9日在江苏扬州公道中学圆满成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中国写作学会常务副会长邱飞廉、扬州市教育局周应华局长、邗江区教育局何云峰局长、《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主编李彦宏、《万象国学》杂志社编委会副主任王世忠等出席大会。本届大赛,山西康杰中学柴海军与重庆大足龙岗尹意芳摘取阅读组的“国文奖”,江苏宿迁中学张欢摘取现代诗创作组的“诗经奖”,重庆璧山中学王巧灵摘取作文组的“魁星奖”,山东青岛39中吴蕴玲摘取科学组的“墨子奖”。国内唯一国学类杂志——《万象国学》杂志社为每位选手提供2000元奖金。
  浙江绍兴鲁迅高级中学陈爱涓老师代表张长江校长,接过2017年举办旗,并致欢迎辞。四川成都武侯中学陈默校长接过2018年举办旗,并致欢迎辞。

  九、第13届文化作文总决赛:第13届全国中小学生文化作文大赛于2016年10月启动,总决赛报名于2017年5月20日结束。确定北京第一总决赛场时间为7月18-23日,重庆第二总决赛场时间为7月26-31日,并拟开辟第三决赛场西安或成都(根据天气情况确定),时间暂定为8月9-14日。请参赛学校初赛务必于5月初前完成。国内唯一国学类杂志——《万象国学》将为参赛选手提供优厚奖金。“第12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获得“国文奖”“诗经奖”“魁星奖”“墨子奖”的选手,将由大赛组委会提供总决赛游学夏令营的参赛费用,并作为总决赛管理人员,由组委会提供1000元游学管理补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