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陈雪频
前天,微信朋友圈被吴晓波的一篇文章《EMBA死了!》【点击阅读】刷屏,并引来诸多争议,也激发了我想要写篇文章,讨论中国EMBA教育的问题和出路。
吴晓波认为EMBA死了,最直接的导火索是教育部新发的一个文件。这个文件要求从2017 年起,EMBA 统一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由教育部划定统一的分数线并向社会公布,培养院校按照国家统一招生政策自主录取。据说这个政策的出台,主要是针对“部分院校办学定位不准、办学思想不够端正、办学行为有失规范等乱象。”
教育部发文的初衷可以理解,现在各大高校的EMBA确实有点乱,但增加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么?我深表怀疑,现在EMBA的乱象不是因为没有统一考试引起的,统一考试也无法解决这些乱象问题,反而会扼杀现在EMBA取得的成就。
EMBA在中国火了20年,这要归功于中国独有的市场环境。EMBA在中国的发展始于1995年,那一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招收了第一届EMBA。当时的EMBA主要是针对那些年纪偏大、不能全职读书的企业家,他们没有受过正统的商业教育,等他们事业小有成就的时候,“百战归来再读书”,却发现自己不适合读MBA了。
相对MBA而言,EMBA候选者由各个学校自主命题考试加面试,比的是综合能力,对企业家来说更合适一些,因此很多企业家都去读EMBA了。由于一大批知名企业家去读了EMBA,这个学位也比MBA多带了一个光环,好像EMBA就是针对企业家的,MBA就是针对经理人的,EMBA就是天然地比MBA高级。
EMBA也要感谢中国的企业家。在国外它本来是一个非主流学位,比如大名鼎鼎的哈佛商学院就没有EMBA学位,是中国的企业家们都在读这个学位,让它变成了一个看上去很高级的学位。来自中国的商学院的EMBA在全球排名非常靠前,在2015年FT全球EMBA百强排行榜上,前10强的EMBA有5个来自中国,其中第一名是清华经管学院EMBA国际项目。前50强则有10个EMBA项目来自中国,而全球百强则是13个项目。
现在,商学院的好日子也快到头了!中国EMBA在过去20年的蓬勃发展,本身是中国庞大的“企业家红利”造成的,这个“企业家红利”就是大量企业家在创业之前没有受过好的商学院教育,需要回炉补课。现在这个红利已经慢慢消失了,很多企业家已经读过EMBA,企业家生源就像矿藏一样正在变得枯竭。再加上官员禁止读EMBA,EMBA招生遇到了很大困难。如果未来还要实行EMBA全国统一的入学考试,我可以想象大量企业家被挡在门外,EMBA的生源品质会进一步向MBA看齐,这个学位的光环将会渐渐散去,最后和MBA差不多。
我会经常和一些商学院管理者以及教授交流。他们虽然在公开场合表示对商学院的未来很有信心,但在私下交流中却表达了深深的忧虑。第一,现在招生越来越困难,生源质量和以前相比在下滑;第二,EMBA的课程和师资高度同质化,你会发现很多知名商学院的EMBA教授晃来晃去就是那么一些人,理论上他们都可以请到;第三,现有学员对商学院的满意度也在降低,他们觉得商学院教的知识严重老化,和实践严重脱节。
来自加拿大的管理学教授亨利·明茨伯格写过一本书:《管理者而非MBA》,中间对商学院教育有一句略显“恶毒”的评价:每个MBA(EMBA也一样)都应该在自己的脸上贴上一个标签——Loser!他认为商学院是在用错误的方式培养错误的人。
商学院以知识性的课程教学为主,即便是比较强调实践的EMBA教育,还是侧重于管理知识体系的培养,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普遍不足。这样的管理课程导致培养了一些很会分析的专业人士,而非真正的管理者。因为管理是一门实践,不仅要知道一些“道理”,而且需要心态和行为上的转变,而这些只靠课程无法实现。明茨伯格不仅批判商学院教育,还联合发起了一个管理教育的创新项目,这就是IMPM(国际实践管理硕士)的由来,致力于从管理者的五种心态去培养企业的管理者。
八年多以前,我和当时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教授肖知兴合作,把明茨伯格的IMPM项目引进到上海来。这个项目的中文名字叫“创新领导力精英计划”,是和浦东政府合作的,希望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培养企业家的领导力和创新能力,我是这个项目的主任。后来由于种种缘故,这个项目在上海失败了,但IMPM在中国人民大学落地生根,直到今天。
中国最近这三十年是全球最好的商业试验场,各种商业模式、管理模式和资本模式有很多创新,值得好好总结其理论并推广应用。商学院的EMBA汇聚了一大批有实战经验的企业家,是一个得天独厚的知识共创场所,完全可以把这些实践做理论研究和案例整理。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的商学院教授很少做这样有价值的事情,还在言必称美国,一说战略就是西南航空和太阳马戏城,一说创新就是苹果和英特尔,一说组织行为学还在做PDP测试。可惜了!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商学院本身也是企业,他们也必须贴近客户需求,而且不断创新产品,解决客户的实际问题。管理教育应该包括知识学习和行动实践两部分,商学院过于强调知识学习,行动实践的比重偏低。未来知识性课程被在线课程取代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因为在线学习具有能够随时随地学习以及价格低廉等优点,所以线下课程最好做那些线上课程无法替代的东西,比如私人董事会、智慧共创、体验学习和行动学习。未来不是线上替代线下,而是有效地融合和互补,线上课程偏知识体系学习,线下课程偏心态和行为改变。
商学院要完成这种战略转型非常不容易。首先,它们必须要有很深的危机感,知道战略转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其次,它们需要立即开始培养新的组织能力,加大对在线学习和行动学习(体验式学习)的投入力度;再次,它们需要调整组织构架和流程,让组织构架和流程适应管理者学习的特点——他们不仅需要掌握知识,也需要完成心智模式和行为模式的转变,并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坦率说,目前国内的商学院都在试错,还没有成功案例。
马云说过一句话: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这样的情况也在商学院重演,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对现有商学院教育体系不满,他们开始自己尝试办自己的商学院,比较知名的是马云创办的“湖畔大学”,以及吴晓波创办的“大头商学院”。
这些商学院刚刚开始,师资和课程也不是很完善,学术的严谨性和传统商学院也有差距。但至少他们是贴近客户需求的,他们从学员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并发动自身的群体智慧,致力于解决他们的真实问题,并发现未来的可能性,依然改变原有的心智模式和领导力。这种企业家参与创办的商学院未来会成为一种新型商学院,商学教育的生态更趋多元化。
未来还有一些新型商学院,他们专注在一个垂直领域不断深耕,为客户提供包括教材、案例、研究和培训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我这边也在和大头商学院合作,编辑一本《中国企业转型学》的教材,未来还会围绕教材开发企业案例,并有相关的咨询培训落地方案。我们希望,这本教材不用再“言必谈美国”,能够从中国企业的实践出发,产生一些有原创性的理论和案例,反映中国企业的实际问题,并强调工具性和实用性,真正地帮到中国企业实现转型。这是一次新的尝试,未来可能还会遇到很多问题,但至少这会是未来的方向。
本文作者 | 陈雪频
管理顾问,总裁教练,智慧云领导力发展机构创始人兼CEO,致力于提升企业家领导力,助力企业成长和转型。
智慧云董事会 | 微信公众号:izhihuiyu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