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西南边疆治理的研究
近年来,有关历代西南边疆治理方面的研究可谓成绩斐然,在西南边疆治理概述、古代西南边疆治理、近现代乃至当代西南边疆治理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历代西南边疆治理概述
这一领域的代表性著作首推方铁著《方略与施治:历朝对西南边疆的经营》[1]一书。该书是《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研究系列》中的一个成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特别委托项目。全书50万字,是在作者86篇学术论文的基础上写成的,能较全面反映作者对该问题研究的成果。著作从治边方略与施治成效的视角,应用历史时段法、整体史法等较新的方法,研究了中原王朝和边疆政权于西南边疆的经营与相关的问题。作者对历朝对西南边疆的经营进行回顾与展望,提出开展边疆治理史的研究、重视边疆史的理论思考、深化对土司制度的研究、开展中国边疆学的研究等建议,并设立专章,分别探讨中原王朝治边的理论与施治、中原王朝经营西南边疆的方略、中原王朝对西南边疆的施治、边疆地缘政治与中原王朝施治、边疆政权的治边方略与施治等问题,堪称是继作者《西南通史》之后的又一力作。
此外,较有价值的著作还有郑维宽著《历代王朝治理广西边疆的策略研究——基于地缘政治的考察》[2]和孙宏年著《中国西南边疆的治理》[3]。前者为《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研究系列》成果之一,该专著复原了广西高层政区与广西边疆的形成过程,自此中央王朝对岭南边疆的治理主要围绕广西而展开;厘清了历代广西地缘结构变动与中央王朝治边策略调整的关系,指出王朝治理广西边疆的策略经历了从古代固守封疆观念下“制内为主,御外为辅”向近代领土观念下“御外保边”的大转变;系统探讨了影响历代王朝治理广西边疆的各种因素,并对这些因素的结构及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后者在充分吸收国内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档案、文献,主要探讨、研究先秦以来中国西南边疆的治理及其发展历程,阐述了历史时期和当代中国西南边疆治理的重大事件、重要政策和相关内容。该书作者认为:历史时期的西南边疆经历了地域、范围上的千年变迁,这种变迁恰恰与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紧密相关,它既是中国历史进程的组成部分,又反映出中国边疆地区发展的某些特点;西南边疆治理是中国边疆治理的组成部分,反映了各个时期中国边疆治理的理念、战略、政策、制度的某些特点;历史时期西南边疆的治理同时具有“次区域整体性”的特点;无论是历史时期,还是在当代的中国,西南边疆地区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中国版图的西南边缘地带,又是中国与西南方向邻近的国家、地区进行人员交流、经贸往来的“前沿地带”,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地区进行人员、物质和文化等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在西南治理概述研究方面,论文可参阅吕文利《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中的“云南模式”》[4]等论文。
2、关于古代西南边疆治理的研究
古代西南边疆治理方面的主要成果可参阅白耀天著《南天国与宋朝关系研究》[5]一书。该书为《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研究系列》成果之一。专著以南天国前岭南社会为历史背景,较详细地论述了南天国立国动因、与宋朝关系及南天国后岭南社会,并对国内外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不少独到的新看法,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论文方面,董春林《以盐制夷:宋代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管窥》[6]一文认为,食盐作为溪峒民族的生活必需品,曾一度成为溪峒与政府之间价值认同的媒介,一方面,缘于溪峒民族对食盐的需求程度高涨,另一方面,宋朝政府抓住食盐的货币职能谋求区域社会的稳定。从北宋前期“以盐易米”到南宋中后期的“以盐转易多物”,食盐交换成为宋朝政府在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的重要手段。这种与宋代茶盐专卖制度背道而驰的食盐交换手段,不仅实现了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有效控制,也反映出国家民族政策的制定或推行必须先期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双向需求。
苍铭《清前期烟瘴对广西土司区汉官选派的影响》[7]一文指出,古人所云之烟瘴是以疟疾为主的热带疾病的统称,又名瘴、瘴疠、瘴气、瘴疟、炎瘴等,是清代广西地区影响最大、危害最深的疾病。从内地到广西土司区任职的官员常常染瘴而亡,为稳定广西土司区汉族官员队伍,清廷在官员的任职年限、选拔形式、考核程序等方面采用比较灵活的政策,确保了在广西边地的统治。
段金生《清前期对云南边疆与民族的认识及治理》[8]一文指出,清朝前期,对云南边疆与民族的认知,表现为地理偏僻与蛮夷众多的观念。这些认知既受历史传统观念影响,也含有时代因素。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权,清王朝在传统夷夏思维的承袭上表现出"用夏变夷"的取向。在督抚体制的施行与土司政策的演进历程中,清朝前期对云南边疆与民族的治理,是一个“因袭”与“变革”交替的进程。
其它论文还可参阅陆韧《元代安抚司的演化》[9]、《“信符”与“金字红牌”制:明朝对西南边疆到特殊统治》[10]、魏超《明初交趾都司卫所建置研究》[11]、罗勇《明代云南金齿军民指挥使司设置研究》[12]、衣长春《论雍正帝西南边疆治理方略》[13]等。
3、近代以来的西南边疆治理研究
近代边疆治理方面,主要成果有罗敏著《走向统一:西南与中央关系研究(1931~1936)》[14]一书。该书从国家政权建设角度,通过勾勒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如何应对和解决西南问题,揭示蒋介石作为政治领袖的成长与局限;同时兼顾地方的视角,通过还原胡汉民及其周围相关人群的活动轨迹,审视在中央集权重建过程中失势政治人物与地方政治势力的生存困境。相关论文可参阅陆韧《近代以来西方对中国西南边疆的认识和研究》、张轲风《民国初年地域政治视野下的“西南”概念》、宋培军《从“南洋宣抚使”到“华侨参议员”的法理考察——以北京临时参议院对云南华侨土司案的议决为中心》[15]、张瑞安《张鸣岐与广西近代军事变革研究》[16]、翟国强《略论近代云南的边防建设及政区设置》[17]、曾黎梅《边疆社会各阶层对民国政府“殖边”的态度和应对——以云南军都督府经营怒俅为例》[18]等。
现当代西南边疆地区发展领域出现了新成果,除在国家级媒体和云南、广西等地区的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的大量新闻报道之外,一些学者开始较为深入地对西南边疆地区各民族的社会发展历程进行探讨。赵永忠著《当代中国西南民族发展史论》[19]一书就是其中的代表性成果之一。该书以当代中国的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简要介绍了这些地区解放、建立人民政权的过程,进而论述了当代中国西南民族地区行政区划的演变、民主改革的历程、各民族社会发展的情况,评析了当代中国西南的民族关系、民族文化与文化变迁等。
反映西南边疆地区民主改革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突破。代表性成果主要有秦和平所编《云南民族地区民主改革资料集》[20]和所著《四川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研究——20世纪50年代四川藏区彝区的社会变革》[21]两书。前者是秦教授通过十数年的搜集、整理之后编辑而成,为当代云南边疆地区治理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后者虽然以20世纪50年代四川藏区彝区的民主改革为研究对象,但由于四川藏区的民主改革对邻近的西藏、云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它对于当代西南边疆治理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当代中国西南边疆地区治理研究涉及到当代西南边疆安全、稳定与发展的诸多问题,近年来的成果在民族关系、宗教问题、沿边开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收获。专著主要有张刚、伍雄武著《云南民族关系的历史与经验》[22]一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研究”课题组编著《民族团结云南经验——“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调研报告》[23]一书。前者为《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研究系列》成果之一,采取民族学与哲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多元一体”民族关系形成的历程、结构特征及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云南民族关系的主要特征是“多元一体”:一方面保持了源于远古的民族多样性,另一方面各民族间有强烈的认同意识和内聚力,差异与同一,分化与融合在云南民族关系中实现了辩证的统一。后者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云南社会科学院等院校的学者共同完成的,从党的建设、民族法制建设、民族区域自治的云南经验、民族干部培养、民族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民生保障、民族文化建设、民族团结教育、民族理论创新、民族工作创新、民族关系和谐、边疆繁荣稳定等多个视角和方面,较为系统地探讨了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经验,对推进云南民族工作和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深入认识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的实质,促进当代中国西南边疆的治理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论文主要有马丽萍、桂皎的《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基于云南省玉溪市、西双版纳州的村寨调查》[24]等。
西南边疆地区宗教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为颜小华著《广西基督宗教历史与现状研究》[25]。该书为《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研究系列》成果之一,分析广西民族地区的基督宗教历史与现状,探究在历史惯性作用下广西民族地区基督宗教的历史发展脉络、宗教活动和社会影响,以及部分群众在维系传统民族信仰基础上皈依基督宗教信仰的原因、方式、特点和表现,教会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宗教对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沿边开放研究主要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与西南边疆稳定、发展的关系展开。相关的成果有王志民的《西南周边地缘态势与“南方丝绸之路”新战略》[26]、《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国地缘经济政治拓展》[27]等。另外,林文勋、郑永年主编的《中国向西开放:历史与现实的考察(第四届西南论坛论文集)》[28]一书,汇集了北京、上海、福建、四川、新疆、广西、云南和新加坡等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的成果,主要围绕“国家战略视角下的中国向西开放”、“中国向西开放中的外部环境”、“中国向西开放的方案与行动”、“东南亚与中国向西开放”等议题深入探讨了“向西开放”与国家战略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向西开放”面临的挑战以及存在的问题以及国际和地区形势,提出了如何顺利推进“向西开放”的方略和具有战略性、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具体对策建议。
五、档案文献的整理
5年来,档案文献的整理取得了重大进展,为进一步深化西南边疆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领域的成果既涉及历史档案的刊布,又涉及到历史文献的整理和口述史料的整理。
首先,在2011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黄振南、蒋钦挥主编了《〈申报〉广西辛亥革命资料选编》[29]。该《选编》分上、下两册,以68万字的篇幅,收录了从1889年9月至1917年4月《申报》中涉及有关广西地区的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了编校、注释,为广西地区辛亥革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之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档案文献系列》成果相继出版发行,这是近年来西南边疆档案文献整理方面的重大突破。代表性成果主要是:
1、云南省档案馆编《民国时期西南边疆档案资料汇编:云南卷》共80卷,2013年10月起陆续出版。根据《民国时期西南边疆档案资料汇编:云南卷目录总集·图文精粹》,其内容包括云南省民政厅为遵令拟订各专署组织成立事项呈省政府、云南省长公署令外交部特派交涉员张翼枢为奉令核议修改对汛章程缮具清单请察核办理示遵等重要文献,对于研究民国时期西南边疆治理、云南边疆地区发展、云南边境地区涉外关系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编《民国时期西南边疆档案资料汇编:广西卷》共30卷,2014年4月起陆续出版。该卷是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所珍藏的与民国时期广西政治、经济、文化、海关、民政等相关的众多资料中甄选出而结集成册的,具有较高的学术和研究价值。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民国时期西南边疆档案资料汇编:云南广西综合卷》共98卷, 2014年9月起陆续出版。分为云南政务、云南军事、云南教育、云南经济、云南盐务、云南海关、广西政务等7部分,系从馆藏的90余个全宗共4000余卷档案中精心选辑而成。
这些档案均为第一手文献资料,许多更是首次公布,真实可靠,史料价值高。全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涉及1927-1949年间云南、广西地方政权更替、政府机构设置与运作,地方法规之制定、实施及修订,历年政府工作规划之制定与实施,历年政府工作报告、省政府及主要职能部门会议记录等,以及军事活动、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社会变迁等诸多内容。
4、邹建达等主编《清前期云南督抚边疆事务奏疏汇编》[30](顺治至乾隆朝)一书。该书汇集了清代顺治至乾隆朝云南督抚关于边疆事务的重要奏疏,全书约400万字,不仅内容收集齐全,而且一些资料是首次面世,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历史文献整理方面的代表性成果是朱端强、许新民主编《历代文集西南边疆篇目分类索引(初编)》[31]。该《索引》也是《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档案文献系列》成果之一,以《四库全书》、《四库存目丛书》、《四库禁毁书丛刊》、《四库未收书辑刊》和《续修四库全书》为依据,以历史时序为经,以不同事类为纬,从地理区位实际出发,分为云南、广西、西藏、西南、邻国五大部类,对两汉至晚清涉及云南、广西、西藏等地史事的篇目分类编制索引,是一部编制有法的史学工具书。
林文勋主编《民国时期云南边疆开发方案汇编》[32]也具有较高参考价值。该《汇编》为云南大学滇西发展研究中心古籍整理重点课题,内容收录了民国年间云南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如《云南全省边民分布册》、《云南省民政厅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征集边疆文物办法》、《经营滇省西南边地议》、《建设腾龙边区各土司地意见书》等,对于西部大开发建设、云南“桥头堡”建设、东南亚南亚大通道建设等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口述史料方面最新成果是吴喜著《民国时期云南彝族上层家族口述史》[33]一书。该书也是《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档案文献系列》成果之一,通过对民国时期西南边疆地区彝族上层人士子女及近亲家族成员的采访,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反映出民国时期西南边疆地区彝族上层人龙云、卢汉、安恩溥、安纯三、陇生文、龙泽汇、卢濬泉等人诸多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活动,揭示了彝族上层集团及其内部关系,为研究近代以来西南彝族社会和西南边疆史提供了宝贵的口述史料。
另外,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管理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例如,赵德美著《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34]一书在探讨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可行性、研究现状、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探索数字化建设的实现策略,为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字化建设从前期的建设规划到具体的业务建设过程,再到绩效评估体系建设等方面均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参考。
六、西南边疆史学史的研究
西南边疆史学史研究取得新进展,主要反映在方国瑜先生学术思想专题研究和民国时期西南边疆研究两个领域。
方国瑜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现代西南边疆研究的奠基人,2013年是方先生诞辰110周年,云南大学举行纪念研讨会,不少学者撰文、著书研究方先生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理论贡献,相关成果主要集中在林超民编《方国瑜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文集》[35]、《薪火相传 继长增高——方国瑜冥诞110周年纪念文集》[36]两部文集中。这两种《纪念文集》各收入30余篇纪念文章,对方国瑜先生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教育思想及其理论贡献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方先生的学术思想、治学精神和历史贡献。而娄贵品著《方国瑜与中国西南边疆研究》[37]一书尤为值得关注。该书以《西南边疆》及西南文化研究室为研究内容,以方国瑜在外来学者与滇籍学者之间的联系为主线,探讨了方国瑜在西南边疆研究、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地位、作用及影响,并且首次对《西南边疆》杂志及西南文化研究室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梳理、分析与研究,对于方国瑜早期在西南边疆研究中的学术活动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
此外,相关的论文还有潘先林《家国情怀、书生本色:方国瑜先生的西南边疆史地研究》[38]等。
民国时期西南边疆史学史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是王振刚著《民国学人西南边疆问题研究》[39]一书。该书以民国时期学术界的西南边疆问题研究为研究对象,以时代背景和学术基础的分析为切入点,分别从主要问题、研究机构、学术刊物、代表人物等不同层面,以西南区域作为空间范畴,深入探讨了民国学人对西南边疆问题调查研究的历史状况。该专著分析了《东方杂志》、《边事研究》、《西南边疆》、《边政公论》等刊物中西南边疆研究的相关内容,考察了华企云、吴丰培、刘曼卿、任乃强、方国瑜、徐益棠等在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方面有突出影响的代表人物,并就其主要成就、时代局限和影响进行评价和阐发,因此成为这一时期边疆研究史学史研究的一部最新力作。
相关论文还对近年的研究状况做了综述,主要有林文勋等《云南大学的中国边疆学——基于学科建构的回顾与展望》[40]一文。文章认为,云南大学是中国边疆学研究的重镇之一,,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和调研咨询报告,积累了丰富的资料、经验和深厚的学术传统。在国家有关西南边疆重大战略选择与政策制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受到国际学术界的肯定与重视。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国家地缘战略的调整,梳理90多年来云南大学的中国边疆学研究,总结成就,讨论不足,展望未来,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杨永福《近20年清代西南边疆民族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41]一文认为,近20年来,围绕着清代西南边疆地区民族教育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是既往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清朝的文教政策以及教育活动,在整体性研究、被研究对象的空间分布范围,深刻揭示民族教育政策与西南边疆民族社会变迁的内在联系,以及学科理论和方法论应用问题等方面,则存在明显不足。
七、西南边疆地理环境与经济社会研究
西南边疆地理环境与经济社会研究也取得一定新成果。
专著方面,罗群等著《王炽与晚清云南商业社会》[42]一书对于云南历史上著名的“红顶商人”王炽(1836—1903)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同时还论述近代云南商业、社会的相关问题。
杨寿川著《云南矿业开发史》[43]和丁世青著《区域差异与调控:西南边疆人口发展论》[44]两部专著均为《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研究系列》成果。前者从经济史视角,对于先秦至民国年间的云南矿业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并对云南矿业发展的畸形、千年不变的土法、变化多端的矿政、盲目开发的恶果进行了分析。后者立足于云南和广西,将人口理论与区域发展理论结合起来,试图从影响区域人口的主要因素和新的发展视角,进一步探讨区域人口的发展战略。
论文方面,李良品等《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宗族组织的结构、特点与作用》[45]一文指出,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宗族组织的结构包括宗祠、族谱、族训族规、族长及族田。宗族组织具有族内的等级性、族长的权威性、执法的宗法性、族田的福利性等特点。由于明清王朝在意识形态上对宗族组织提供支持,鼓励了宗族组织的快速发展,故使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组织,不仅成为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成为维护中央王朝统治和封建宗法伦理秩序的有力工具。
相关论文主要有李荣华《秦汉时期南土卑湿环境恶劣观念考述》[46]、马琦《清代黔铅京运研究》[47]等。
西南边疆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有一定进展,西南丝绸之路继续受到关注。相关著作有覃丽丹等《广西边疆开发史》[48]一书。该书研究了石器时代至民国时期广西的经济开发。同时指出各个时期开发的基本特点。相关论文主要有陈斌等《南诏国时期的盐与民族关系》[49]和方铁《清代普洱茶与滇东南多民族社会》[50]。前者认为,在云南山地众多、交通困难的情况下,盐的影响作用尤显重大。南诏国时期,食盐的生产与民族的发展、民族关系的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洱海区域的民族崛起与滇西食盐生产的发展有着必然联系。盐在南诏国民族及民族关系的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决定着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强烈影响当时的民族与国家关系。后者认为,普洱茶在清代获得很大发展,成为云南地区的“大钱粮”,进贡朝廷及远销各省,享誉省内外。普洱茶很快兴起趋于繁荣,与藏区茶叶消费市场的开拓,普洱茶主要产地社会环境的优化,以及清廷的积极支持和有效管理有关。普洱茶的崛起和兴盛,与滇东南多民族社会的发展,两者有如影随形的密切关系。此外,相关论文还有赵善庆《清末民初云南“商绅”阶层的变动及其与近代商业的转型》[51]等。
西南丝绸之路是西南边疆经济与对外交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论文主要有方铁《简论西南丝绸之路》[52]一文。该文指出,西南丝绸之路大致有成都经今西昌、大理入缅甸至印度道、成都经今大理入缅甸沿伊洛瓦底江出海道、成都经今宜宾、昆明、蒙自至越南北部出海道等三条路线。历朝重视经营西南丝绸之路,尤以汉、唐、元三朝为最。统治者注重西南丝绸之路,初衷是为徼外诸国朝贡提供便利。随着商品经济渐趋活跃,该路成为重要的国际商道。
八、中国西南边疆与周边关系研究
中国西南边疆与周边关系研究一直是西南边疆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也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主要表现在中越关系、中缅关系和国际河流等方面。
1、中越关系的研究
近年来,中越关系的历史和现状研究产生了一批较好的成果,主要有:
陈果、李昆声著《中国云南与越南的青铜文明》[53]一书,为《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研究系列》成果之一,是我国学术界对中国云南与越南青铜时代文化进行综合研究的第一部学术专著。该专著以早期文明起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为主线,梳理了中国云南和越南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最后到铁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发展历程,并就中国四川、广西、贵州等省区与越南青铜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成为当前研究中国西南及中南半岛早期文明重要成果之一。
徐方宇著《越南雄王信仰研究》[54]一书对越南雄王叙事与信仰的历史研究及当代雄王信仰进行了人类学考察,揭示了雄王信仰在越南民族国家认同和政治象征构建方面所起的作用,尽管该专著并未直接论述中越关系,但又对深化中越关系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孙宏年著《清代中越关系研究(1644—1885)》[55]一书也有较高学术价值。该书充分利用了中越两国的官修史书、政书、档案、志书、奏议、文集等文献资料,结合已经翻译出版的法国档案,对清代中越宗藩关系的内容、事项、规范、经贸关系、边界、海事、边事华侨华人、越南入华侨民、中越文化交流等问题作了系统地阐述和考辨,构建了这一时期中越关系研究的框架体系。
王柏中等辑录《〈大南实录〉中国西南边疆相关史料辑》[56]一书尤值得关注。该书53.9万字,是从越南阮朝(1802--1945)年间官修史书《大南实录》中选编而成,内容涉及中越关系和中国西南边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是一本学术价值很高的史料集。
代表性的论文主要有王文光等《〈安南志略〉与相关民族历史问题浅论》[57]一文。该文认为,《安南志略》是元代安南人黎崱写的一本越南历史著作,从这部著作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安南与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历史渊源、文化渊源和民族源流等关系,同时也使我们看到黎崱力图要摆脱这些渊源关系而在内心深处所表现出的矛盾与纠结。
古永继等《清末滇南猛乌、乌得割归法属越南事件探析》[58]一文认为,滇南猛乌、乌得历史上是中国的领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性。因此,在近代法国殖民主义长期染指云南的情况下,猛乌、乌得成为法国觊觎的目标。法国通过一系列的计划和行动,于1895年割占了猛乌、乌得。此事导致云南边疆危机日趋严重,并对清政府、当事官员及世代居住此地的中国各族人民带来深远影响。
黄翰鑫《民国时期越侨在云南的社会活动及其管理》[59]一文提出, 基于地缘性因素的存在和越南国内生存环境的恶化,越侨成为民国时期居滇外侨的主力。作者通过对民国时期越侨入滇的社会背景、分布、社会活动以及地方政府管理等方面的考察,揭示越侨在云南边疆地区社会活动的概貌和产生的社会影响,并从制度层面来探讨云南省管理越侨的各项措施。
此外还有陈明富《中越关系的历史、现状审视》[60]、孙宏年《传承与嬗变:从黎峻使团来华看晚清的中越关系——兼议清代东亚“国际秩序”的虚实》[61]、罗群、黄翰鑫的《民国时期越侨在云南边疆地区社会活动与管理的历史考察》[62]等论文,都值得参阅。
2014年是奠边府战役60周年,中越两国学者都撰文进行研究,越南官方还举办国际研讨会。相关的成果有黄耀东《纪念奠边府战役胜利60周年研讨会综述》[63]一文。此外,于向东的《1954年——世界走向和平发展协商对话的重点时点》、刘志强的《奠边府大捷与中越关系——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和张顺洪的《从世界历史角度看奠边府大捷》这三篇文章都是三位学者在2014年5月河内的“奠边府大捷——民族力量与时代高度”国际研讨会上的论文。
现状研究方面的成果主要是广西社会科学院编《越南国情报告(2014)》[64]一书。该专著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2013年度越南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对外关系、军事等方面的情况,同时对河内、胡志明市以及越南北部边境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2、中缅关系的研究
成果主要有许清章著《缅甸历史、文化与外交》[65]一书。该书采取分专题叙述的方式,从缅甸的历史、文化和外交等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入手,全方面、多角度地介绍了这一古老神秘的国度。
论文可参阅梁初阳《岑毓英国防思想在中缅边界危机中的实践》[66]、姚勇《中英滇缅界碑“有脚”——清末民国时期国家争界与边民生计之角力》[67]等。
3、国际河流的研究
国际河流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热点问题。莫小莎等著《广西国际河流研究》[68]一书则是2014年西南边疆地区国际河流研究方面的一部力作。该专著为《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研究系列》成果之一,运用区域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广西国际河流水文地理状况和主要特点,并对现状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客观地分析了广西国际河流区面临的重申条件和邻国越南的相关政策制度,并提出了促进国际河流合理开发的相关建议。
4、周边关系研究
主要是对当代西南边疆安全、稳定与发展研究,特别是西南边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建设方面的研究。近年来该领域颇受学术界和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2015年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获准立项,主要有李晨阳研究员任首席专家的 “东南亚安全格局对我国家安全战略影响及对策研究”和 刘稚研究员主持的“‘一带一路’视野下的跨界民族及边疆治理国际经验比较研究”等。
同时,学术界也发表了不少相关论文。例如,《中国边疆学(第3辑)》[69]集中刊发了《“一带一路”研究专稿》,对于西南边疆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相关问题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这组专稿包括吕余生《广西沿海沿边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构想》、孙宏年《历程、机遇与思考:沿边开发开放与西南边疆的稳定、发展》、冯建勇、罗静《认知、因应与期待——边疆省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刍议》、范恩实《借鉴凭祥经验加快珲春东北亚陆海联运通道重要节点建设》、覃娟、陈禹静《广西沿边口岸经济发展研究——以崇左市为例》、陈禹静《广西参与中国—东盟海上合作的SWOT分析及对策》、刘建文《建设广西北部湾国际邮轮母港 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等一批质量较高的论文。
九、其它领域的研究
汉族移民的研究作为传统性的研究项目,近年来也有一些成果。例如李志农等《明清时期的汉族移民与云南藏区文化生态分析》[70]一文认为,明清以来汉族移民大量进入云南藏区,随之而来的是汉族与藏族广泛的交流、交融,并逐步形成超越民族认同而基于共同体特征的地域认同。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看,这一时期云南藏区的文化生态格局已产生了改变,基于地域认同的生生不息的内生性动力,使和谐的民族文化生态得以形成和维系。此外,郝素娟《元代汉族人移民西南边疆考论》[71]、马勇、代艳芝《论明清时期腾冲汉族移民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72]等论文也值得关注。
其它领域的研究论文还有:黎小龙《〈南夷两粤朝鲜传〉三传合一体例与两汉边疆民族思想》[73]、黄梅《清代西南边疆地区“汉奸”问题述论》[74]等等,恕不一一例举。
综上所述,近5年学术界关于中国西南边疆的研究取得明显进步,不仅产出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刻画出近5年来研究的发展轨迹,而且形成一些受到关注的热点。目前相关研究方兴未艾,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受到关注的热点主要是:
传统选题方面的研究。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传统选题的研究明显深入,研究视阈也得到扩展。王文光等著《中国西南民族通史》的推出,是中国西南边疆史学科的一件大事。不仅是西南民族史、西南边疆史方面系统研究、全面总结的重要成果,也标志着该领域的研究登堂入室,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另外,对西南民族及相关文化、西南边疆跨境民族、南诏、大理国等重要政权、西南民族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明显的成绩,应继续关注和认真研究这些问题。要破除一个片面的看法,即一些问题已研究多年,似乎并无继续关注的必要。事实上,我们对诸多学术问题的探讨,并未达到知其精髓的境界,何况人们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深化,即便是某些似乎已达成共识的观点,也有可能因提出质疑而重新研究。所谓不必再探讨多年研究的问题,实际上是某些人浮躁心态的一种反映。
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土司制度问题已探讨了多年,近年相关研究取得了突破。有学者认为,土司制度成功的原因在于与南方少数民族社会的特点暗合,即南方少数民族长期居住特定的自然环境,与居住地的土地和自然资源存在紧密联系,诸族之间为资源占有、恩怨相报进行激烈争斗,内部矛盾十分突出。另一方面,数千年间外地移民不断迁入与土著民族逐渐融合,使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类型类似于内地,与中原王朝易建立起相互信任,因此土司制度实行后便顺利推行。总体上来看,实行土司制度开启了明确区别边疆与邻邦、以不同的政策分别应对的时期,并开创中原王朝因地制宜制定边疆制度的先河。近年召开多届全国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研讨会,反映出出人们对该问题有很大的学术兴趣。对土司制度的性质与土司制度的演变、土司战争与民族关系、土司社会与土司文化、土司制度的研究方法等问题的探讨,今后数年还将持续,并不断得到深入。
西南边疆治理史的研究。西南民族史与西南边疆治理史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过去对西南民族史的研究较多,近年西南边疆治理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两者的区别不仅表现在探讨内容和研究重点存在差异,研究的视阈与方法也有不同。如后者较关注历朝经营边疆地区的思想、方略与治策,历朝治边施治的过程和实践等问题。另外,边疆各民族与边疆治理的关系,中原王朝、边疆政权治边思想与措施的比较,全国视野下西南边疆的治理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在西南边疆治理史方面,一些学者关注近现代西南边疆治理方面的问题,包括民国时期治理西南边疆的理论与实践、相关研究的学术史、近代西南边疆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近代民族国家建构中西南边疆的地位与作用,上世纪初期西南边疆的民主改革等问题。对1911年以来西南边疆治理方面的问题,过去研究较少,而有关问题距离现今较近,相关成果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希望同仁不仅继续探讨近代西南边疆治理史,对1949年以后西南边疆的治理问题也予积极关注。
相关档案和历史文献的整理出版。上面介绍的几种已整理出版的档案和历史文献,堪称是极为重要的研究成果,对研究者来说是难得的喜讯。可以预期,这些档案和历史文献的整理出版,对西南边疆治理的研究将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影响将广泛而深远。另外,近5年来,在西南边疆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西南边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等方面,也取得令人欣喜的成果。可以说,学术界在我国西南边疆史方面的研究,近5年来硕果累累,并呈现健康发展的势头。我们祝愿该学科的研究步步登高,取得更大的成绩。
[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6月第1版。
[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7月第1版。
[3]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7月第1版。
[4]《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
[6]《广西民族研究》2015年第4期。
[7]《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5年第3期。
[8]《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9]《2012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科出版社2014年4月第1版。
[10]林超民编《方国瑜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版。
[11]《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5年第1期。
[12]《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5年第1期。
[13]《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4期。
[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
[15]以上论文均载周平、李大龙主编《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
[16]《广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7期。
[17]邢广程主编《中国边疆学》(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
[18]《云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19]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
[20]巴蜀书社2010年12月第1版。
[21]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
[2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7月第1版。
[2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
[24]《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2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版。
[26]《东北亚论坛》2014年第1期。
[27]邢广程主编《中国边疆学》(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
[2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版。
[29]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3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6月第1版。
[3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
[32]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
[3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5月第1版。
[3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5月第1版。
[35]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
[36]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
[37]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
[38]载周平、李大龙主编《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
[39]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
[40]《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5年第3期。
[41]《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42]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版。
[4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
[4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
[45]《广西民族研究》2015年第1期。
[46]《云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47]《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4年第3期。
[4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3月版。
[49]《思想战线》2015年第4期。
[50]《清史论丛》2015年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0月版。
[51]《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52]《长安大学学报》2015年 第3期。
[5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
[54]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3月第1版。
[55]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2月第1版。
[5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
[57]《思想战线》2015年第3期。
[58]《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5年第1期。
[59]《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5年第1期。
[60]《南亚与东南亚研究》2014年第3期。
[61]《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4年第2期。
[62]周平、李大龙主编:《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
[63]《东南亚纵横》2014年第4期。
[6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
[6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5月第1版。
[66]《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67]《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6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
[69]邢广程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0月第1版。
[70]《思想战线》2015年第6期。
[71]《史学集刊》2015年第2期。
[72]《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73]《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5年第2期。
[74]《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