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
最新消息:网盘下载利器JDownloader--|--热点资讯--|--站务--|--投诉建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4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近期科研信息概览

[复制链接]

83

主题

131

帖子

61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1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3 14:52: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荟萃心理学各领域新进展、新动态
来源 |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官网
01
—— 邱江教授团队发现内感受错误相关负波(ERN)可以预测个体的焦虑敏感程度 ——

内感受作为人类的第八感,却是一个让大多数人感到陌生的词汇。事实上,内感受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是指对于身体信号的有意识的知觉,其重要功能之一是维持身体的内稳态。包括饿,饱,渴,胀,冷,热,肌肉松紧,心跳,呼吸等。近年来,关于内感受的研究呈快速增长,因为研究证实内感受在身体知觉,情绪体验,自我调节,决策和自我意识等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如果内感受过程发生错误,则容易导致焦虑症,成瘾等身心障碍。及时发现错误并对错误进行监控同样对于我们的生存十分关键,一种常用的测量大脑错误加工过程的指标是错误相关负波(error-related negativity,ERN)。错误相关负波是通过脑电观察到的与犯错误行为伴随的特定的事件相关电位。但是之前的错误相关负波都是在视觉、听觉等外感受任务基础上进行测量的。本研究是第一个对与生存紧密相关的内感受错误加工过程及其与焦虑的关系进行观察的研究。

通过与荷语鲁汶大学Andreas von Leupoldt教授及Omer Van den Bergh教授的合作,邱江教授团队通过选取40名健康的志愿者作为被试,使用脑电设备记录在呼吸阻塞任务和视觉Flanker任务中分别观察内感受错误相关负波(interoceptive ERN, intERN)和外感受错误相关负波(exteroceptive ERN, extERN)。在呼吸阻塞任务中,被试接收两种长度的呼吸阻塞,并判断当前呼吸阻塞刺激是长的还是短的。在Flanker任务中,被试判断电脑屏幕上箭头的方向。内感受相关的焦虑用焦虑敏感指数(Anxiety Sensitivity Index, ASI)测量。结果显示,与外感受错误相关负波类似,内感受错误相关负波发生于犯错误行为后且位于额中头皮(fronto-central)。此外,更高水平的焦虑敏感指数与更大的内感受错误相关负波的波幅显著相关,与更小的外感受错误相关负波的波幅显著相关。由此可见,内感受错误相关负波有可能成为未来关于内感受、负性情绪及错误加工研究中有效的神经电生理标记。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NeuroImage上(Impact factor: 5.426; 5-Year Impact Factor: 7.07),博士生谈雅菲为论文第一作者,邱江教授和Andreas von Leupoldt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与当代流行的瑜伽和冥想一样,内感受相关的研究强调个体对生理信号的知觉。对生理信号正确而有效的知觉,不仅对于维护身体健康有好处,也有助于缓解个体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对于成瘾的治疗也有帮助。
      
文章索引:
Tan, Y., Vandeput, J., Qiu, J., Van den Bergh, O., von Leupoldt, A. (2018). The error-related negativity for error processing in interoception. NeuroImage, 184, 386-395.

DOI: https://doi.org/10.1016/j.neuroimage.2018.09.037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5381191830822X

02
—— 杨娟教授团队发现文化适应性人格特质对应激反应的影响 ——

心理应激反应是指当个体意识到环境的需求已经超出个人能力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一般而言,影响心理应激的众多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情境因素和人格因素。已有研究已经证实,“社会评价威胁”和“不可控感”是影响心理应激的最主要的两个情境因素,而在众多人格因素中,高互依自我构念个体因为其更加看重群体关系和社会角色,他们更容易受到社会评价威胁的影响,导致了他们更高水平的应激反应。积极社会支持是高互依自我构念个体缓解应激的有效方法。
································································
近日,杨娟教授团队在著名内分泌与行为学术期刊Hormones and Behavior(SSCI1区期刊,影响因子: 4.418; 5年影响因子: 4.588))上发表题为“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 social evaluative threat and subjective, cardiovascular and neuroendocrine stress response in Chinese”的学术论文,该研究发现高互依自我构念个体在心理和生理指标上(问卷调查和清晨唾液皮质醇)均表现出更高的日常应激水平;在急性心理应激情景下,高互依自我构念个体也表现出更高的应激水平,同时研究还发现感受到更高水平的社会评价威胁是高互依自我构念个体存在更高应激水平的主要原因。此外,杨娟教授团队在国内心理学核心期刊《心理学报》上发表的题为“社会支持缓解高互依自我个体的急性心理应激反应”的学术论文,还发现给予高互依自我构念个体积极社会支持是缓解他们应激反应的有效方法。以上成果的通讯作者为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杨娟教授,心理学部2014级研究生王妍,2015级研究生胡翔,2017级研究生任曦为共同第一作者,该成果得到了重庆市基础与前沿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的支持(csct2015jcyjBX0057)。

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互依自我构念是与文化相适应的一种人格特质,这类人格特质在集体主义文化下预示着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因此,这类人格特质个体表现出较高应激反应的适应性意义,还值得进一步探索。
图1 客观生理指标上(清晨唾液皮质醇)反应出高互依自我构念个体日常应激水平更高

图2 在进行急性心理应激任务TSST之后,高互依自我构念的个体在主观应激报告、心率和皮质醇水平上均反映出了更高的应激水平

   
图3 中介分析发现接受到较高的社会评价威胁是高互依自我构念个体出现高应激反应的主要原因   

图4 积极社会支持是高互依自我构念个体缓解应激反应的有效方法
文章索引:
1、Hu, X.*, Wang, Y.*, Pruessner, J. C., & Yang, J. (2018). 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 social evaluative threat and subjective, cardiovascular and neuroendocrine stress response in Chinese. Hormones and Behavior, 106(9), 112-121.

DOI:https://doi.org/10.1016/j.yhbeh.2018.10.006

2、王妍*,任曦*,胡翔,杨娟. (2018). 社会支持缓解高互依自我个体的急性心理应激反应,心理学报(印刷中)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
不代表三仓心理学界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
合作、投稿等请长按二维码联系小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