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大学订阅号 2017年第309期 总第599期
2017—2018学年度第十四周,经过整理汇总,小宣为你带来近期的学术沙龙与讲座信息汇总。
雨僧讲坛
转基因安全性解读1
主讲人:柴友荣教授
时间:2017年12月7日晚上7:00
地点:8教学楼308教室
主办单位:教务处
主讲人简介:
柴友荣,博士,博士生导师,三级教授,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重庆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副理事长,曾在四川省农科院从事棉花遗传育种研究,在复旦大学从事客座研究。累计主持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重要科研课题十多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20篇)、授权发明专利1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主讲《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工程》等课程,两次指导本科生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
主讲内容:
基因工程是现代医药、农林等产业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工具。由于它是对遗传物质的操作,必然引发人们的担心和思考。转基因安全性本身属于学术问题,但围绕转基因安全性产生的争论却远远超越了学术范畴,成为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全面了解相关科学知识和非科学因素的本质是正确认识转基因技术的前提,一知半解、道听途说都会加剧社会误导。讲座将介绍基因工程的理论基础、基本原理和方法学、重要领域的靶性状和靶基因,然后从学术的角度探讨如何正确理解转基因安全性,并探讨转基因安全性社会争论背后的非学术因素,最后介绍转基因产业化现状,展望未来并提出建议。
面向他者:谈当下诗歌创作与翻译2中国新诗研究所诗学讲坛学术讲座
讲座题目:面向他者:谈当下诗歌创作与翻译
讲座专家:王家新 教授
讲座时间:2017年12月7日晚上7:00
讲座地点:田家炳八楼涵慧学术报告厅
承办单位:中国新诗研究所
主讲人简介:
王家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诗歌翻译家。
(一)作为诗人,曾先后出版诗集《游动悬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楼梯》(英文版,伦敦威尔斯维普出版社1993年版),《王家新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未完成的诗》(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雪的款待》,北京大学出版社“汉园新诗批评文丛”,2010)。王家新的诗歌创作受到广泛注重,被视为“朦胧诗”后最重要、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被视为当代诗歌中“知识分子写作”的主要代表性诗人,其作品及文论被收入多种全国性诗选及文论选,被译成多种文字和收入多种大学、中学教材,并曾多次应邀在欧美一些国家讲学。
(二)作为诗评家:曾先后出版诗论随笔集《人与世界的相遇》(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对隐秘的热情》(北岳文艺出版社,1997),《没有英雄的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坐矮板凳的天使》(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取道斯德哥尔摩》(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为凤凰找寻栖所——现代诗歌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新诗研究丛书”,2008),《纪念》(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在你的晚脸前》(商务印书馆,2013),《在一颗名叫哈姆雷特的星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三)作为诗歌翻译家,曾先后翻译出版翻译集《保罗•策兰诗文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诗集《新年问候:茨维塔耶娃诗选》(花城出版社,2014),《塔可夫斯基的树:王家新集1990-2013》(作家出版社,2013),《带着来自塔露萨的书:王家新译诗集》(作家出版社,2014),《我的世纪,我的野兽:曼德尔斯塔姆诗选》(花城出版社,2016年)。
(四)诗歌翻译研究方面,曾出版《翻译的辨认》(东方出版社,2017年)等。
含弘讲坛
1中国现代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
治学方法比较谈
研究生跨学科学术沙龙
主题:中国现代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治学方法比较谈
The Methodolog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and Literature.
时间:2017年12月8日(周五)晚上7:00-9:00
地点:中心图书馆9楼经典阅读沙龙
联系人:张传敏 副教授(13996300108)
主办单位:西南大学研究生院
承办单位:中国新诗研究所
特邀嘉宾:李文学
主讲人简介:
李文学,1979 年生,山东高密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 1998 - 2007 年先后就读于兰州大学历史系、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获历史学学士、民族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民族史、民族关系问题。已在《民族研究》等刊物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2西南大学第二届青年学者
“含弘科技论坛” 资源环境学院分论坛
主办:人事处
承办:资源环境学院
协办:科学技术处 党委宣传部
时间:2017年12月8日
地点:资源环境学院35-202
报告六:农田生态系统的4R养分管理原则和温室气体减排效应
报告人:高霄鹏 博士
报告人简介:
高霄鹏,博士,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土壤科学系助理研究员,于2003年获得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硕士学位,于2007年获得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土壤质量学博士学位,于2007至2011年间先后在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以及加拿大农业与食品部进行博士后研究,2014年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任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的研究兴趣包括农田和自然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根土界面养分活化与利用、作物微量元素营养、土壤重金属污染以及农产品安全等。本人主持和参与多项中国、加拿大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在国际土壤-植物-环境研究领域的主要刊物发表SCI论文30余篇,引用4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次数64次。
报告七:氨基酸转运蛋白及其在氮代谢和转运中的作用
报告人:杨怀玉 博士
报告人简介:
杨怀玉,博士,德国莱布尼茨蔬菜花卉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主要从事氮素代谢与植物氨基酸转运蛋白的相关研究工作。运用比较转录组学,并结合同位素标记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氨基酸转运蛋白及其在氮代谢和转运中的作用。从分子水平论证了铵作为单一氮源可以通过生长素调节并抑制幼苗根系生长。分子方面,克隆CATs家族并定位了他们的表达位点。功能方面,在探索氨基酸参与植物抗病的调节机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首次发现碱性氨基酸转运蛋白(Cationic
Amino Acid Transporter ,
AtCAT1)的过量表达可以提高拟南芥对丁香假单胞菌的性状的直接证据,理清它与植物抗病机制的关系;氨基酸转运蛋白基因AtCAT2、AtCAT3、AtCAT4和AtCAT8的组织定位和膜定位及其的植物体内可溶性氨基酸的可能调节机制。在国际植物营养-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主要刊物Plant
Cell Environ.、Plant Cell Physiol.、Front Plant Sci.
等刊物发表SCI论文13篇,被SCI刊物引用170多次。
报告八:玉米根系遗传发育与植物营养研究
报告人:于鹏 博士
报告人简介:
于鹏,博士,德国波恩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作物功能基因组学的相关研究工作。在国际作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领域的主要刊物Trends
in Plant Science、New Phytologist、Plant Physiology、Field Crops
Research等刊物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0篇,被SCI刊物引用80多次。曾担任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Plant Cell & Environment、PhysiologiaPlantarum、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Plant Cell Reprts等国际杂志审稿人。
报告九: 海洋表层沉积物中甲烷循环研究
报告人:肖可青 博士
报告人简介:
肖可青,博士,2011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工程学士学位
2014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硕士学位
2017年获得丹麦奥胡斯大学地质微生物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土壤与沉积物中微生物固碳和甲烷循环过程研究,已发表SCI论文13篇,其中(共同)第一作者论文7篇,已被引用130余次。
3证据与决策
报告主题:证据与决策
主讲人:刘海波 教授
时间:2017年12月9日(星期六)下午3:00
地点: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3326报告厅
主办单位:西南大学缙云论坛
主讲人简介:
刘海波,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全国知识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工商局商标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著作权保护协会理事,国家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T29479-2013)、《科研组织知识产权管理规范》(T33250-2016)主要起草人。
研究方向:
知识产权战略,技术转移战略,区域创新战略,科技安全战略。
学术成果:
《专利运营论》、《技术经营论》(研究著作);《政策过程与政策质量》、“Invention
Patents Are Not for Everyone: Developing Less Industrialized Regions in
China with ‘Light’ Intellectual
Property”(学术论文);《知识产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Independent Technical Assessment of an
On-line Platform as part of the Technology Facilitation
Mechanism”(咨询报告);“用知识产权管理技术转移”、“知识产权运营体系解析与构建”(培训课程)。顺利完成联合国经济社会署、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学院、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知识产权局、浙江省科技厅、北京公交集团等委托的多个软科学项目。
内容提要:
Evidence-based Policy Making (循证决策)是当前决策研究和决策实践的主流范式。但何为证据,证据怎样为决策服务,谁来使用证据、如何使用证据为决策服务等都是对决策研究和决策实践有重要意义的议题。本讲座围绕以上问题展开,提出学术见解,以期交流讨论。
4天然产物MAM抗肿瘤作用与机制研究
西南大学第三次科研大会科协学术讲堂
报告题目:天然产物MAM抗肿瘤作用与机制研究
报告人:陈修平 副教授 (澳门大学)
报告时间:2017年12月10日(星期日)上午9:00
报告地点:42教217教室
主办单位:校科协、药学院中医药学院
报告人简介:
陈修平,2007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12年(第一届)和2014年(第二届)澳门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得者、2013年获第17届中国药理学会施维雅青年药理学工作者奖,2015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优秀指导教师。主要从事中药药理学研究,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SCI
收录100余篇。
报告简介: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如何实现有效抗肿瘤是我们面临的严重挑战。天然产物是新药研发的重要源泉,喜树碱、紫杉醇等是天然来源的抗肿瘤药物的典范。抗肿瘤药物主要通过诱导凋亡杀伤肿瘤细胞,然凋亡耐受日益严重,降低了药物疗效。MAM是从中药虎杖中分离到的一个萘醌类化合物,体外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对其抗肿瘤机制研究发现,在不同的肿瘤细胞,MAM可诱导不同的细胞死亡方式:对乳腺癌MCF7细胞、黑色素瘤B16细胞诱导凋亡;对肺癌A549细胞、结肠癌HT-29和HCT116细胞则诱导程序性坏死。诱导程序性坏死或可克服凋亡耐受,这为抗肿瘤药物研究提供了新策略。
· 青春缙云网络文化工作室 · 出品
责任编辑 | 黄 维
执行编辑 | 张雨婷
文案整理 | 徐昌煜
版式设计 | 徐昌煜
文案校对 | 罗 曼
官方网站:www.swu.edu.cn投稿邮箱:media@swu.edu.cn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