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西大圈子

标题: 【动态】2016暑期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书法研究所“儒释道与书写文化”学术考察纪实 [打印本页]

作者: 低头花已谢    时间: 2016-10-20 09:16
标题: 【动态】2016暑期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书法研究所“儒释道与书写文化”学术考察纪实

编辑部:西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所
欢迎分享并关注重庆市书法家协会核心刊物《重庆书学》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走出书斋,贴近历史,激发年轻一代的文化自信心与创新力--2016暑期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书法研究所“儒释道与书写文化”学术考察纪实

中国网中国视窗讯(谭清心):面对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普遍缺乏比较深入的理解与鲜活的体认问题,如何通过课堂之外的历史实地考察和重访,提高与增强年轻一代对民族文化与历史的认知与情感,重建民族文化自信心,是当前教育界普遍关心的课题。近年来,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书法研究所通过对“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思想文化与书法的关系”等课题的研究与探索,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2016年暑假,由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书法研究所所长曹建教授、副所长张兴成副教授带队,释定弘担任文化顾问,组织课题研究团队,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在陕西、山西、河北、河南、湖北等省市进行为期16天的“儒释道与书写文化”专题学术考察,旨在通过以书法文化名迹的寻访与重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出书斋,贴近历史,增强年轻一代的历史感与文化自信心,推动课题研究,激发包括对于书法在内的传统艺术的创新活力。本网将持续推出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书法研究所“儒释道与书写文化”学术考察纪实。




本考察组首站考察汉中博物馆,汉中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地方历史博物馆,成立于1958年,是陕西省十大博物馆之一。汉中,古称南郑,是汉王刘邦称王后建都之地,其宫廷所在就是今古汉台。现今的汉中博物馆即是依古汉台而建,基本保留了古汉台的建筑风格和布局。
汉中博物馆现藏文物约12000件,其中主要以汉魏石门十三品、汉中汉代史迹、汉中宋墓出土文物、馆藏宗教造像艺术、汉中近代革命史迹专题陈列为主。本考察组此行以考察汉中博物馆馆藏汉魏十三品摩崖刻石为主要目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因修水利之故,将《石门颂》《石门铭》《杨淮表记》等十三个摩崖刻石移至汉中博物馆,汉台碑林中所陈列十三品中以《石门颂》《石门铭》《杨淮表记》《山河堰落成记》等为突出这十三品大致勾勒出古隶到宋隶的发展脉络。因这些摩崖刻石具有较高的文化、文献以及书法艺术价值,被誉为“国之瑰宝”。

汉中博物馆藏品之一
汉中博物馆藏品之二
汉中博物馆藏品之三
汉中博物馆藏品之四
汉中博物馆藏品之五
汉中博物馆藏品之六
汉中博物馆藏品之七
汉中博物馆藏品之八
汉中博物馆藏品之九
汉中博物馆藏品之十
汉中博物馆藏品之十一
汉中博物馆藏品之十二
汉中博物馆藏品之十三

此次考察,初战告捷,师生们无不为亲眼目睹的这些精妙的作品而惊叹。
刘家俊:昔临石门颂,今日睹真容。含蓄多雅致,凝练藏古风 。仙逸露真趣,洒脱现灵动。学书参悟道,逸翰力藏中。
钟源达:第一次看石门颂的原石,发现字比想象中的要小很多,没有刻意追求结构的欹侧变化,没有剑拔弩张,而是随石头表面的变化灵活处理,整体上仍是气势恢宏的大汉之风。通过这次体验,石门颂大气但又不失灵动与静穆的格调是我下一阶段隶书学习的重点。
陈坤正:汉中博物馆历年来馆内藏品的研究,备受海内外的关注,今天于汉中博物馆参观极为惊讶,看到"石门颂”“石门铭”原石碑文后发现和预想的差别很大,之前对于两块碑文的书法学习都是通过字帖来进行。接触的拓片质量都不是很高,对于其书法艺术的把握远远不够,预想中的原碑应该是很平整和光滑的,然而原碑并不是这样,两碑乃至“十三品”的其它碑文都是随原石材料的差异而进行字法和章法灵活安排和处理,并非后世很多人那样有意求奇求险,做作的成分远超过自然的情感流露,东施效颦后最终的书法学习是没有深入到其精髓的。这次实地参观后我对于“十三品”的理解都有了新的见解,相信对今后的书法学习都会有很好的帮助。
谭婷月:上学期一直在临习汉隶摩崖经典《石门颂》,虽然在所里有看过整张的《石门颂》拓片,但当在汉中博物馆看到《石门颂》原石时还是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主要是颠覆了以往在理解上一直认为曲阜所藏汉碑所体现出的端正严谨,合乎儒家礼法的隶书与汉代摩崖刻石隶书的雄浑放逸是两个极端,而这一理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摩崖隶书拓片的误读所造成的。因为拓片所反应的点画质量甚至章法形式在看过原石以后才发现与原石有多么大的出入!很多在拓片上看似险峻奇绝的被今人大书特书的大手笔,而可能仅仅是原石上的一个石头凸起过凹面所导致的书家因地制宜避让书写或拓片变形所致。其实在观看原石以后,我更多地体会到汉代摩崖与汉隶正统如《曹全碑》《史晨碑》等的相通之处,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隶正大气象看来是统领汉隶无处不在的。
王琪:以前总认为石门颂流传千古是因为其字形舒朗开张,体势灵动。今天见到了原石才明白,石门颂真正的魅力在于用笔。石门颂笔画中暗含丰富的变化,但绝对是"肇于自然",人在自然状态下写出的笔画是有提按变化的,所以在临写石门颂或者类似的作品时,根本无须刻意抖动,只需纸墨相称,自然书写即可。
谢可人:第二次来汉中博物馆,相较于第一次的浅显粗看,这一次的参观更为深刻。对于《石门颂》的结体构字有了新的认识。以“春”字为例,相较于字帖中起收笔的模糊含混,原碑更为直观,线条指向性明显。且“春”字横划,充分体现了“八分相背”原则。在之前临习时,我都以强调字体开合为主,对于线条内部的流动性很少关注,这次的参观学习,获益良多,对于今后自己的隶书学习有很大帮助。

谭巍:参观完汉中博物馆之后,镇馆之宝石门十三品带来的震撼久久在脑海里无法退散。尤其是耳熟能详广为流传的“石门颂“,在结字上的考究,过长笔画的意义,整体排布的均匀,都让人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所吸引。中国书法之所以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分支,恰是因为在呈现形式和内容选择上都饱含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气韵。
冉晓芹:汉中是汉朝乃至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祖刘邦在此设坛拜将,“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道出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进取开拓精神之魂。博物馆内陈列的《开通褒斜道残石》、《石门颂》、《石门铭》等国宝,字里行间,无所畏惧,一往无前,正是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
帅幸微:“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这是清代张祖翼对《石门颂》的评价。我对这句话感触颇深,原来低估对隶书的学习难度,但这一年经过对隶书的学习,才知道气与力对于学习《石门颂》是何其重要。回想课堂上用大笔在宣纸上临习《石门颂》时的怯,而今天看到原碑,拳头大小的字却把它的奔放质朴,雄壮飘逸完全体现出来,这让我为之震撼,不愧为千百年来书法家竞相临摹的佳作。
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书法研究所师生们的这次文化发现之旅,不仅增强年轻一代对民族文化与历史的认知与情感,更是给我们带来的是文化盛宴,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心。中国网中国视窗将继续跟进报道。(转自中国网中国视窗)



编辑简介
重庆芸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平面设计(书画册设计印刷、品牌设计、书籍装帧等)、书画相关(名家书画投资顾问、书画推广、书画培训、书画笔会展览讲座策划)、文创开发(艺术衍生品)。
个人微信号:1292336926




欢迎光临 西南大学-西大圈子 (http://www.16lunwen.cn/) Powered by Discuz! X3.1